top of page

Sinfonia Festiva

慶典序曲

Arne Running

阿恩.朗寧

《慶典序曲》作於 1980 年,共有三個樂章分別是〈號角〉(Fanfare)、〈詠嘆調〉(Aria) 以及〈觸技〉(Toccata)。鼓與銅管樂器在曲子開始便用強而有力的號角聲宣示主題,突然被木管樂器急促的快速音群闖入,瘋狂輪璇而形成華彩。而後全團奏出和諧的大三和弦,卻被既強且短的重音劇烈攻擊。隨著節奏越來越混雜、沈重,大三和弦逐漸扭曲、變形,直至粉碎,同時也將音樂推向高潮。在鼓猛烈的滾奏聲中,全團齊奏再現本樂章的主題,釋放了先前不和諧音堆所產生的張力,並帶點囂張的氛圍結束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詠嘆調〉由低音木管溫暖柔和的旋律開場,隨著樂句漸趨大聲,高音木管承接了相同的旋律。與之不同的是高音木管在相同的旋律中加入了華麗的裝飾奏,為音樂添增了更豐富的表情。本樂章最後在長笛獨奏的帶領下和緩的結束。

本曲最後一個樂章是光輝燦爛的〈觸技〉。樂章一開始,木管樂器的旋律隨著強烈的節奏飛舞。突然間風格一轉,銅管與打擊樂器化身為軍隊,展開一場雄赳赳氣昂昂的行進。經過時而輕快時而柔情的中段後,本樂章的主題再現。雖然是同樣的主題再現,但進入軍隊行進的片段時,低音聲部卻變成了 1950 年代知名的 Rock and Roll 和弦進行,使得整個氣氛充滿了喜悅與盎然生意,最終邁入歡騰喧鬧的結尾。

作曲家朗寧 1943 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自幼學習豎笛,擁有演奏學士及碩士學位,畢業後主要從事演奏教學,同時也擔任樂團指揮。在學期間曾為小型木管重奏作曲,直到 1976 年夏天才又開始重新作曲,相關的管樂作品有《Chorale and Capriccio for Band》 等。

Mississippi Suite

密西西比組曲

Ferde Grofé

費爾德.格羅菲

arr.

Kazuhiro Morita

改編

森田一浩

作於 1925 年的密西西比組曲是一首四個樂章的組曲,描繪密西西比河從上游源頭一路順流而下所經歷的景色與文化。密西西比河的源頭位於美國北方的明尼蘇達州,出海口則位於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新紐奧良,最後注入墨西哥灣。她是北美大陸流域面積最廣的水系,兩岸多湖泊和沼澤,與尼羅河、亞馬遜河和長江合稱世界四大長河。由於支流眾多,美國人又尊稱為「老人河」。

第一樂章〈水之父〉(Father of the Waters)描寫密西西比河的誕生-位於明尼蘇達州的涓涓溪流,以及居住當地的齊佩瓦族印第安人(Chippewa Indians)。

第二樂章〈哈克貝利.芬〉(Huckleberry Finn)是以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作的《頑童歷險記》為背景,故事設定在密蘇里州鄰近密西西比河的區域,是對於種族和身份問題的反思。

第三樂章〈路州舊日〉(Old Creole Days),名稱源自 George Washington Cable 創作的書籍,本樂章是作曲家對於農場奴隸所唱的靈歌的理解與詮釋。

第四樂章〈狂歡節〉(Mardi Gras)。在復活節前四十天,基督教徒會依照傳統祈禱懺悔、齋戒苦身,以紀念當年荒野禁食四十天的耶穌。Mardi Gras 在法文是「肥美的星期二」的意思,也就是在齋戒之前要大吃大喝、熱鬧一番,而在紐奧良舉辦的狂歡節更是許多美國大學生及年輕人心目中的非去不可的盛會。

本曲原先是創作給管弦樂團演奏,本場音樂會為您演奏的是由日本著名編曲家森田一浩(Kazuhiro Morita)所改編的版本。

A Weekend in New York

紐約的週末

Philip Sparke

菲利浦.史帕克

《紐約的週末》是美國陸軍野戰軍樂隊(The United States Army Field Band)的委託創作,作於 2008 年。史帕克在接下委託時曾得到一個簡短的指示「一首以美國為主題的曲子」,恰巧他剛結束一趟短暫的紐約之旅,正好符合創作的需求。

雖然史帕克曾多次去過美國,但這是他第一次到「大蘋果」紐約。這個帶有浪漫色彩的城市對海洋另一端的英國人來說一直有著極大的魅力,但當史帕克真的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他發現這座城市遠比他期待的還要令人驚奇。當史帕克為他短暫的訪問創作音樂上的印象時,他無可自拔的沈浸在那些可能已經被稱為「老掉牙」的紐約音樂裡,他發現原來「老掉牙」與現實生活可以如此契合。

曲子開頭描述了繁忙的街頭,並試著捕捉史帕克初次來到曼哈頓的興奮之情。中音薩克斯風奏出慵懶藍調的主題,並由整個樂團承接。突然畫面一換,快速流動的音樂表達了街景的匆忙與多彩。緊接著樂團中音聲部演奏一段激昂的旋律,表達作曲家路過一間門沒關上的爵士酒吧,並且聽到音樂從內流洩出來時的崇敬心情。接下來中音薩克斯風吹奏了一段從作曲家自己的長號協奏曲擷取的主題旋律,象徵在逛街時傳入耳朵的各種音樂片段。最後音樂再度回到繁忙的街頭,並且簡潔有力地結束了樂曲。

史帕克 1951 出生於英國倫敦,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學習小號、作曲與鋼琴。史帕克常為管樂團與銅管樂團作曲,對技巧有高度的要求,例如複雜的節奏、快速的音群及豐富的合聲等。

Zenith of the Maya

馬雅文明之巔

Satoshi Yagisawa

八木澤教司

《馬雅文明之巔》是日本靜岡大學吹奏樂團於 2008 年首演的委託創作,也是八木澤教司繼 2004 年《摩艾石像》(Moai)、 2005 年《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及《納斯卡線》(Nazca Lines)等作品之後,以世界遺產與古代遺跡為主題創作的第七部管樂作品,同時也將會是本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

本曲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偉大儀式與犧牲後的重生(Royal ceremony and scrifice of renewal)。馬雅人創造出了令人稱奇的高度文明,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但馬雅人也是第一個把「人類獻祭」 帶入日常生活的民族。

在馬雅創世神話中,犧牲與重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每年豐收時撕掉玉米穗的動作,猶如將玉米神砍頭。第二年重新播種,新芽從地底冒出帶來新的希望-玉米神的重生。與之相對應的,其實是人的死亡和出生。人類世界和地下世界的神秘過渡地帶,就是古馬雅的蹴鞠球場。神話中的蹴鞠球賽是生命和死亡之間的博弈,通過儀式和戲劇具像化,變成生命之神和死亡之神的鬥爭,具有一種永恆和普世的意義。

第二部分則是不曾消失的光輝遺蹟群(Glorious ruins still arise)。部分學者相信,由於文明過度的發展,導致資源消耗過大與環境破壞,再加之遇上的連連災難,生活在脆弱的雨林及採用原始游耕技術的馬雅人難以負擔龐大的人口,甚至發生了資源爭奪戰爭,導致了馬雅人遠走他鄉。

西元 1523 年末,西班牙征服者攻陷馬雅城邦,並建立瓜地馬拉城,開始殖民馬雅地區。西班牙人所帶來的天花和霍亂等外來疾病也在未來一百年內使百分之九十的馬雅人死亡,而馬雅人的反抗一直到最後的據點 Petén Basin 在 1697 年被西班牙帝國攻陷為止。

馬雅文明的遺跡散落在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和貝里斯等五個國家,經歷了千百年的時間,至今仍聳立在叢林中,等待著人們去發掘。

Highlights from “Chess”

音樂劇「棋王」選粹

Benny Andersson & Björn Ulvaeus

班尼.安德森、

比約恩.奧瓦爾斯

arr.

Johan de Meij

改編

約翰.德.梅耶

此劇由提姆萊斯(Tim Rice) 作詞暨編劇,大眾對他的印象主要來自於迪士尼膾炙人口的電影如《獅子王》、《阿拉丁》等。作曲的部分則由安德森和奧瓦爾斯擔任,兩人是著名的阿巴合唱團(ABBA) 團員。「棋王」的歷史是由概念專輯展開,其中的歌曲〈I Know Him So Well〉由 Elaine Paige 和 Babara Dickson 演唱,讓「棋王」尚未製作成音樂劇前就已經受到矚目,也帶起了以成名歌曲來創作音樂劇的風潮。

「棋王」在 1986 年製作成音樂劇,在倫敦上演之後產生了巨大迴響,更成為最具革命性的音樂劇之一。然而,其後在百老匯上演的版本卻賠錢退場,主要因為政局經常發生變化,導致故事內容與劇情細節與原作有相當的差異。

故事敘訴 1979 年美蘇冷戰期間,現任世界冠軍美國的佛萊迪(Freddie)與蘇聯選手安那托利(Anatoly) 參加在義大利舉行的世界西洋棋大賽。由於國際政治局勢緊張,棋賽同時也引發自由世界和極權世界間的對抗。

比賽期間,各方關注的焦點不盡然是比賽本身。比起棋賽,蘇聯選手安那托利的助理馬可洛夫(Molokov)更關注在他身為蘇聯情報員的工作上;商人只在意棋賽所帶來的龐大周邊利益;美國選手佛萊迪傲慢地認為自己能贏得比賽,只想獲得更高額的出場費;而美國選手佛萊迪的助手兼戀人佛羅倫斯(Florence)最後則發現她愛上已婚的蘇聯選手安那托利,而安那托利也被佛羅倫斯深深的吸引。

比賽結果出爐,佛萊迪不敵安那托利,安那托利成為新的世界冠軍。而就在安那托利勝利的一刻,他向英國政府提出政治庇護,投奔自由和心愛的佛羅倫斯。儘管安那托利已經結婚,佛羅倫斯仍然決定與他一起私奔到英國-佛羅倫斯的出生地。

事隔一年,世界西洋棋大賽於曼谷再度舉行。安那托利為了衛冕冠軍再度參加,而這次主要的競爭對手是蘇聯的新任冠軍 Viigand。為了讓蘇聯獲勝,身兼助理與情報員的馬可洛夫找了安那托利的妻子 Svetlana 前往曼谷尋夫,企圖干擾安那托利的思緒。另一方面馬可洛夫也故意向佛羅倫斯釋出消息,如果安那托利故意放水讓蘇聯贏得比賽,佛羅倫斯的父親將能獲釋,回到她身邊。

最終決戰的時刻到了,所有利害關係者緊盯著安那托利,彷彿在他的耳邊喧嚷著,企圖影響結局。安那托利終於做出了決定,放手一搏下出驚世之局贏得比賽。當人群散去,安那托利向佛羅倫斯解釋他不願讓棋,不願成為馬可洛夫那樣的人,他必須取得勝利以換取自由,決定何去何從的自由。佛羅倫斯則對他說,其實自由並不存在,勸他回到妻子身邊。

故事的最後,安那托利與妻子回到蘇聯,而佛羅倫斯以為父親將被釋放,才被告知父親其實下落不明。此時佛羅倫斯才意識到,自己其實也是政治算計的一枚棋子,不僅失去了安那托利,也尋不回父親,最後只能孤身一人。

本場演出的選粹由荷蘭知名編曲家約翰.德.梅傑改編,主要收錄了四個較知名的曲目,分別是佛羅倫斯、馬可洛夫、安那托利與裁判爭辯時的〈四重唱-禮儀與安寧的典範〉(Quartet, A Model of Decorum and Tranquility)、傾心於安那托利的兩位女子唱出的〈我如此了解他〉(I Know Him So Well)、大賽過程中各懷鬼胎、奇招百出的〈下棋〉(Chess)以及安那托利帶著佛羅倫斯私奔時所演唱的〈頌歌〉(Anthem)。

© 2018 by Taipei Sirens Symphonic Wind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